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的政策背景下,2025年界面智库将启动“新质生产力产业地图”系列研究。该研究聚焦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,横向比对各地产业布局、政策规划、治理体系及发展现状,全景解析各地新质生产力产业链,为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及企业、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。“低空经济”将作为系列研究首期主题,本文为《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研究报告》“全景篇”,后续“产业篇”“政策篇”“区域篇”也将陆续推出,敬请关注。
随着“低空经济”连续两年被纳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作为融合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绿色能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其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城市竞争的新赛道。技术层面,无人机技术迭代、5G 通信普及与人工智能的突破,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技术支撑;政策层面,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与法规体系完善,释放制度红利;需求层面,物流、应急、交通等领域需求井喷,据中国民航局预测,到2025年,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.5万亿元,2035年有望达到3.5万亿元。
目前,各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创新与产业竞争日趋激烈,不同区域在政策体系完善程度、资源投入力度和实践路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。这种差异,既源于区域经济基础、产业禀赋和治理能力的不同,也将重塑各地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差异化竞争力,最终影响低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。鉴于此,全面剖析各地低空经济的产业链与产业政策体系,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。
针对产业链分析,界面智库借助桌面研究与专家访谈,搭建起低空经济“结构化产业分解框架(Structured Industry Decomposition Framework)”,试图打开低空经济产业链“盲盒”。在数据获取环节,界面智库与天眼查合作,构建了涵盖产业链企业初筛、多维数据清洗及精准特征匹配的三级数据挖掘体系。尤其是依据企业「经营范围」进行双因子复合匹配,可以准确地锁定低空经济各产业链企业(研究方法详见文末附录)。搜索范围限定在中国大陆地区登记注册的企业,数据获取截止时间为2025年3月15日。